2020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在京召开

导语: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主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刚刚结束的2020年两会,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2020年初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及2020年5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学习宣传贯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通知,都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核心。”
北京,2020年6月5-12日——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肿瘤领域落地,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等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20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隆重召开,数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国内外数百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内分泌、妇科生殖等跨领域专家线上交流,围绕健康中国肿瘤管理、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跨学科管理、肿瘤合理用药、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肿瘤创新与转化研究等多方面话题深入探讨,并以乳腺癌作为恶性肿瘤“慢病管理”标杆,结合我国肿瘤防控与诊治实际,回顾并总结建立和完善覆盖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化诊疗与质控、伴随疾病管理与随访管理的统一监测网络与质量控制平台的成果,为下一步系统性丰富和完善肿瘤防控体系,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在肿瘤领域进一步落地建言献策,以帮助更多肿瘤患者改善预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仍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癌症领域“早诊断、早治疗”宣教以及规范化治疗不断下沉,特别是2017年3月,在众多院士关怀与主持下,乳腺癌专家携手国内众多跨领域专家共同倡议成立的“肿瘤健康管理联盟”,率先在乳腺癌领域开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创建与实施,以乳腺癌为恶性肿瘤“慢病化管理”标杆,在探索恶性肿瘤“早诊早治”以及“慢病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另一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癌症是我国居民目前第1死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发布的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在癌症防控领域,对于癌症复杂发病机制的探索仍在持续推进,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趋势、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发病高危因素交错且难以控制,导致我国对于癌症防治难度大。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差异、人口素质差距大,加之对于常见恶性肿瘤的有效筛查技术手段不统一、早期诊断技术水平低等,导致我国癌症发现晚,一半以上肿瘤患者发现即处于中晚期,由此带来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虽然一线城市某些龙头专科及三甲医院优势科室的治疗水平位于国际前列,然而在更广大的地区乃至基层医疗机构,癌症治疗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癌症治疗伴随副作用大、精准性差等原因导致区域及县域地区的癌症治疗难度大,以上种种挑战与困境都成为制约我国癌症防控、提升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瓶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刘芝华教授指出:肿瘤致病因素复杂,从技术上攻下癌症,需要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医药卫生产业协同攻关。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从癌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高危因素防治、筛査和早诊早治、精准诊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出发,集中优势资源联合科技攻关,进一步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通过科技进步提升肿瘤治疗水平。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指出:“虽然我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实现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有责任进一步协同各地癌症中心和质控中心,继续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量控制工作。努力建成国家肿瘤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着力推进省一级肿瘤中心全覆盖、省级肿瘤登记年报信息发布,推动癌症防治行动落实。加强肿瘤诊疗管理,继续推进抗肿瘤药物监测,有序开展远程医疗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持续提高总体癌症防控能力。”
肿瘤跨领域协作理念不断突破
中国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将恶性肿瘤列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乳腺癌作为目前国内治好率较高,生存期较长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肿瘤慢病的“代表”病种。2010-2014年,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3.2%。伴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更多患者进入到漫长的慢病期。
“在国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健康方针下,以乳腺癌作为实现肿瘤‘慢病管理’的标杆,共同倡议、实践肿瘤健康管理理念,让更多的肿瘤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回归社会,一直是各界关注热点,”著名心血管专家张运院士表示,“对肿瘤患者伴随疾病的主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更要以科学理念和更紧密的跨领域协作对现有治疗理念不断突破,系统丰富肿瘤防治工程,其中保障肿瘤患者心血管健康也是所有心血管专家的使命与职责。”
“肿瘤伴随疾病”是指非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乳腺癌的常见伴随疾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以及焦虑抑郁等。过去强调肿瘤的治疗要以多学科治疗为主,强调内科、外科、放射治疗科等协作。单一治疗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大多数肿瘤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随着肿瘤患者治疗手段的增多以及治疗时间和生存期的延长,出现的合并症增多。过去放射治疗引起心脏的损伤降低患者的获益,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地位提升,这类药很多对心血管的影响日趋凸显。据统计,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后,心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甚至超过了乳腺癌本身。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强调:“实现对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全方位’提升,要着眼于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在治疗癌症的同时,通过跨学科协作,将对伴随疾病风险的干预关口提前,并在慢病管理期,对患者包括疾病与整体健康的长期随访以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贯穿全部治疗周期乃至整体生存期,通过患者、家庭与跨领域医生的共同努力,促进患者预后,以良好的状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乳腺癌诊疗发展未来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83.2%,且在既往10年间提高了7.3%,但与美国5年生存率90.2%的数字相比仍存差距。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我国乳腺癌治好率,早诊早治是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乳腺癌早期发现率不足20%,通过筛查发现的比例更不足5%。
可喜的是,通过《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覆盖慢病周期的康复人群外,还针对目前我国乳腺癌筛查及早诊规范不统一、检出率不足的现状,随着《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的正式发布,通过规范化的指导原则与行动路线图,将乳腺癌防控战线覆盖到癌前周期的健康人群,关注高危人群,开展预防与筛查,在减少癌症发病率的同时,提高癌症早诊率。
不仅如此,目前乳腺癌诊疗模式也由“经验医学”经过“循证医学”发展为“精准医学”阶段。因此,对于乳腺癌的精准分型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当前多基因突变检测主要应用于多线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我院同时对患者的乳腺组织和外周血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范围覆盖乳腺癌高频突变基因,指导精准治疗。未来,分子分型下的靶点挖掘、精准治疗是乳腺诊疗的发展方向,极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可以达到按驱动性基因改变对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
延伸阅读:
2020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在京召开

聚焦肿瘤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推进“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发展
与本次大会同步召开的“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上,以乳腺癌为试点,进行了肿瘤防控模式探讨。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在中国,乳腺癌诊疗仍面临着“四大”挑战,平均发病年轻;发现时间较晚;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多学科诊疗、规范化治疗落实程度不一;治疗花费高昂,甚至出现“因病致贫”的灾难性后果。针对乳腺癌诊疗现实国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认为:“近年来,肿瘤规范化诊疗是社会乃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就乳腺癌单病种而言,构建以患者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提升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提升规范化诊疗落实,提升治疗均质化程度,弥合城乡、区域差异,加速转化医学与新药临床研究,提升创新药如CDK4/6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可及性,以推进精准化筛查、个体化治疗,促进医疗公平性,将乳腺癌真正转变为对更多患者‘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徐兵河教授表示:以质控指标为把手,以乳腺癌规范诊疗中心建设为依托,通过各级乳腺癌规范诊疗示范中心,来规范和带动各个地区的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推动乳腺癌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理念在各地诊疗中真正落地。同时,依托于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平台,掌握各中心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制定抗肿瘤药物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和合理用药,乳腺癌专科水平建设,贯彻落实乳腺癌分级诊疗要求,带动国内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乳腺癌诊疗水平均质化,整体提升中国乳腺癌诊疗水平。
尽管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取得长足发展,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更多患者进入到漫长的“慢病期”。但因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或乳腺癌患者本身由于年龄、激素水平等自身因素的变化导致的伴随疾病逐渐凸显,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转化为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因此,针对乳腺癌伴随疾病的跨学科管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管理为例,绝经后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及骨关节疼痛等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因此,评估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及骨质疏松的风险,给予适当的管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南京医科大学第1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何畏教授建议:对于骨风险高危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骨影响小内分泌药物,加用双膦酸盐后,可显著增加骨密度,并且使用5年后停用,效果仍可维持。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强调:“对肿瘤患者进行全方位和全周期管理,包括血脂管理、骨安全管理、妇科系统疾病管理等,这需要更多学科参与,心血管医生、妇科医生、内分泌医生、心理医生应该参与进来,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在长期随访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多学科、全方位管理。多学科诊疗(MDT)是肿瘤诊疗的未来方向,在协作中实现诊疗均质化。”
未来关键十年里,在提升乳腺癌等常见肿瘤防控水平同时,大力推进单病种规范诊疗的质控工作、缩小区域差距将是推进肿瘤慢病管理规范化的关键。作为企业界代表,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吴琨先生表示:“肩负‘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的使命,辉瑞将继续支持由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相关产学研单位及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的‘全方位、全周期’肿瘤健康管理,推动‘以患者为本’的治疗理念和领先的治疗策略及方案,以惠及更多患者,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实施做出贡献。”

#p#分页标题#e#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上一篇:第三届国际免疫肿瘤学大会将于2020年9月19日至22日在中国大连举行 下一篇:第三届全国肿瘤精准治疗大会在天津召开